1.制订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3年,学校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由专业培养计划和自主发展计划构成。专业培养计划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自主发展计划包括专业培养计划外课程、辅修双学位、第二课堂三大模块,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个性成长。新方案主要体现五个特点:一是课程设置“三减三加”,即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减少统一安排、增加自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个性选择的空间和平台;二是基础课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专业课程按照学生的考研、就业、跨学科发展等不同去向进行多元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是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自建与引进相结合,丰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四是各专业设置1门以上研究性课程,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五是进一步强化实践创新教育,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25%以上,并在自主发展计划中分别设置“社会实践”“科技创新”2个必修学分。 2.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三化”培养目标 实施卓越计划、理科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小语种强化班、人文素养班等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卓越计划专业实施“3+1”培养模式,学生累计一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校企双方实现了“五个共同”,即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考核培养效果。理科实验班从新生中选拔,实行两段式培养模式,前两年学生不分专业,统一加强数理基础,第三年进行专业分流,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校开设了28个辅修和双学位专业,为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2013年起,学校探索实施了“英语+国贸”“国贸+英语”双学位试点培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跨专业培养。为适应石油石化企业海外发展战略,学校开设俄语、阿拉伯语小语种强化班,在保证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小语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从大二理工科学生中选拔组建人文素养班,通过课程学习和素质拓展活动,培养理工基础扎实、人文素养高、具有开阔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推进教学考一体化改革,落实“三性”教学方式 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模式和考试模式”四大模式改革。各专业均设置新生研讨课和研究性课程,共设立49项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前展后拓”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实验前借助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自主搭建实验流程、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后师生深入交流、巩固实验效果,推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真题实境”的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从企业生产实际、教师科研项目、石油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中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将学生置身于企业现场或科研院所等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开展毕业设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毕业设计91.7%的选题来自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推进考试方式改革,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和能力培养,以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为重点,设立校级考试改革项目54项。 4.实施“三大计划”,构建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计划、卓越教学能力培养计划、教学发展专题研修计划”三大计划,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搭建从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引领型教师的阶梯式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支持。“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计划”面向新入职教师,主要包括上岗培训制、助教制、教学比赛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等四项制度。“卓越教学能力培养计划”面向教龄3~5年的青年教师,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教学工作坊、教学沙龙等活动,并提供教学咨询与诊断以及教学录像分析服务,帮助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发展专题研修计划”面向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学校推进的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主题,通过由校内外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专家主讲的高水平、系列化教学专题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先后举办了研究性教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三个专题研修班。 5.提倡奉献与制度规范并重,完善本科教学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营造立德树人、奉献教学、关爱学生的氛围,同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纳入每年的院部教学考核指标;将教学效果、教学工作业绩及教学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与考核的必要条件;对教学效果优秀、积极开展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和工作量计算,并设置教学名师、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加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力度,注重教学改革取得的实际成效;设立教学成果奖励与资助专项基金;注重“三个转变”,建立“一白两蓝”评价文本,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实施以来,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9项,国家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山东省特色专业、教学名师等各类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在各类高级别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本科教育品牌更加巩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经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了良好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